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评价女王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略述-永嘉陌上尘

作者: admin  发布: 2016-08-29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725次

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略述-永嘉陌上尘
摘要:
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研究是近年来三国文化研究的热点, 而硕博士研究生是这一研究热点展开的重要力量。系列学位论文多通过对不同文体、不同文本的比对分析, 得出某一三国人物形象的发展演变、转变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蕴藉。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相关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梳理, 进而可以归纳出这一议题的研究范式、研究规律、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等。
关键词:
三国人物;形象生成;学位论文;

收稿日期:2017-08-06
Received:2017-08-06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跌宕的时代, 动荡社会下的群雄角逐, 各路英才的智谋比拼, 深为后世之人喜爱。三国系列人物形象, 最早记录在陈寿《三国志》一书中, 此后的史籍、戏曲、小说、诗歌、词曲, 乃至当下的电视、电影, 不断对三国人物进行着复写。同一时期的不同文本, 同一体裁文本的不同时期对三国人物的书写, 往往因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素质等原因, 呈现出不同的面目。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索, 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三国人物形象的接受及演变过程。
近年来, 诸多研究者纷纷将其研究目光转移到三国人物形象生成演变的问题上来。鉴于相关单篇论文的纷繁, 很难最大程度的加以把控, 故而本文拟选择数量相对较少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以期得出这一热点形成的原因及其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等。
一、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目录
笔者通过检索历年公开发表的硕博士学位论文, 将2000年以来相关三国人物形象生成论文目录汇总如下:
对三国人物做总体关照的论文有:
颜彦:《<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评本比较: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指导教师:段江丽。
关于曹操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赵艳峰:《曹操形象:在历史与文艺中的演化》,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指导老师:郭纪金。
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指导教师:贾三强。
凌云峰 (专门史专业) :《正统观念与曹操形象的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指导教师:李传印。
王清亮:《论曹操从史传文学到市民文学的形象演变》,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指导老师:程水金。
张燕敏 (伦理学专业)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从小说<三国演义>到新编电视剧<三国>》,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陈泽环。
王勇:《论民国时期的曹操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吴怀东。
闫利纲:《<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年;指导教师:杨峰。
宋健 (广播电视艺术学) :《曹操影视形象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指导教师:杨改学。潘南奎
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 云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3年;指导教师:龚敏。
张俭:《曹操形象文学传播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指导教师:程世和。
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指导教师:刘鹤岩。
李金:《汉魏六朝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老师:刘群栋。
李雅靖 (泰国文学专业) :《泰文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及流变》,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教师:刘志强。
关于孙权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刘嘉红:《孙权形象史研究》,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指导教师:刘鹤岩。
黄芮:《三国“吴主”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老师:蔡美云。
关于刘备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张真:《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杜洋工作室,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刘坎龙。
王颖:《刘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指导教师:雷勇。
巩秋彤 (民俗学专业) :《刘备形象的形成、演变及叙事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老师:张士闪。
关于诸葛亮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贯井正:《<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2年;指导教师:邓绍基。
王春艳:《论诸葛亮形象“多智近妖”的演化:兼论明清小说人物类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老师:王昕。
吴祎 (民间文学专业) :《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老师:陈建宪。
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王志民。
徐珊:《诸葛亮形象神话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紫眸修罗, 2014年;指导教师:王建科。
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指导教师:刘鹤岩千草贵子。
关于关羽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年;指导老师:齐裕焜。
焦磊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 :《关羽神圣化的历史考察:以关帝庙为核心》,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指导教师:刘玉峰。
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指导教师:陈东有。
潘琰佩:《从三国戏到<鼎峙春秋>关羽形象的演变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教师:元鹏飞。
关于张飞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顾杨:《张飞形象的演变》,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指导教师:胡元翎。
黄丽平:《张飞形象的经典化演变》,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汪龙鳞。
李永:《<三国演义>张飞形象流变史》,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年;指导老师:刘鹤岩。
关于赵云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王威:《赵云形象史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教师:楼含松怜镜传说。
汪灿:《论赵云形象的文本变迁与演变轨迹》,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谭邦和。
关于司马懿形象生成演变学位论文如下:
章早晨:《<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中司马懿形象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指导教师:徐克谦。
刘振东:《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老师:刘鹤岩。
关于周瑜形象生成演变学位论文如下:
邱少成 (专门史专业)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教师:李传印。
韩放:《周瑜形象生成史》,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指导教师:刘鹤岩。
关于三国女性人物形象生成演变的学位论文如下:
潘丽娜:《貂蝉形象演变研究》,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教师:胡胜。
杜小琴:《论三国故事文艺作品中孙尚香形象的演变》,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指导教师:谭邦和。
关于其他三国人物的相关论文如下:
兰立:《三国人物姜维形象演变史》,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指导教师:刘鹤岩。
柯昌勋:《鲁肃形象的演变与传播》,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指导教师:王建科。二、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剖析
从上文所列举的三国人物系列学位论文目录看, 标题与内容直接干涉此议题的硕博学位论文共有42篇。现笔者将从论题人物选择、论文研究范式、论文发表时间、学位情况、专业分布、论文作者院校、指导教师等诸多方面, 对这一论题进行考量。(一) 系列学位论文人物选择角度看
通过对以上42篇硕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的人物选择多集中在个案研究, 仅有两篇论文对三国人物群体做通盘的考量。颜彦《<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评本比较:以人物形象为中心》[1]一文, 选择《三国演义》一书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版本———嘉靖本和毛评本, 首先从叙事视角、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回目设置四个方面论述了两书不尽相同的人物塑造方法。而后, 选择了《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具体细分为帝王英雄、武力英雄、智谋英雄) 进行分析。最后, 又就二者之间的文化意义进行剖析。需要说及的是, 该篇论文, 虽涉及人物对比, 但却侧重于艺术特色和文化蕴藉层面, 对于人物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
黄芮的《三国“吴主”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研究》[2]一文, 则是对东吴君主加以全面的考量, 此文将孙权、孙权父孙坚、孙权兄孙策、孙亮、孙休、孙皓六人纳入“吴主”的范围之列。
个案研究是三国人物形象生成演变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现有的40篇个案研究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禁猎魔女, 个案人物的选择一般集中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上, 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其中关于曹操的系列学位论文更是多达13篇, 占整个论文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诸葛亮, 关于其形象演变的论文为6篇, 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再次是关羽、刘备、张飞、赵云等人。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在个案研究人物选择上, 研究者多选择知名度高、富有争议的角色。
从所选人物的国别角度看, 刘备蜀汉集团远多于曹魏政权和东吴孙权政权。蜀汉政权方面的人物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姜维等六人, 东吴政权方面有孙权、周瑜、鲁肃、孙尚香等四人, 而曹魏政权方面则集中在曹操一人身上。这一点与《三国志》所用笔墨颇不相称, 或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观念和后世“明主贤相”理想有关。
从所选人物性别角度看, 男性人物形象演变明显多于女性, 关于女性形象演变的学位论文仅有两篇, 即潘丽娜的《貂蝉形象演变研究》和杜小琴的《论三国故事文艺作品中孙尚香形象的演变》。(二) 系列学位论文研究范式角度看
所谓三国人物形象生成演变, 即某一三国历史人物在后世所发生的流变, 或者说对其故事的复述与重新书写。诚如黄大宏在《唐代小说重写研究》中所言:“所谓重写, 指的是在各种动机作用下, 作家使用各种文体, 以复述、变更原文本的题材、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意境、语辞等因素为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文学创作。重写具有集接受、创作、传播、阐释与投机于一体的复杂性质, 是文学文本生成、文学意义积累与引申, 文学文体转化, 以及形成文学传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3]可见关于人物形象演变的议题摔迷之家, 则需要一定的文本流传时间跨度和文本流传的体裁覆盖面度[4]。就以上42篇学位论文而言, 其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 就某一文体的不同时期加以历史性的考察分析。如章早晨的《<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中司马懿形象比较》[5]一文, 则选择了记录司马懿生平经历的三本重要史籍———《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通过比对三种史书对司马懿隐士、谋士、良将、晚年形象的不同书写, 以得出其背后三种不同的书写心理和司马懿形象的演变爱的进行式。宋健的《曹操影视形象研究》[6], 则选择影视这一特殊体裁, 通过对36部涉及曹操形象的电视剧加以分析, 并归纳出其演变的“三个阶段”。
其二, 就不同文体或不同文本加以比较分析。邱少成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7], 则是选取了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和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 通过细致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得出其差异的原因在于正统观念、民间俗文化的兴起和《三国演义》特殊手法等。张燕敏的《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从小说<三国演义>到新编电视剧<三国>》[8], 虽然是从全新的伦理学视角切入, 但其做法还是通过对小说《三国演义》与高希希导演的《三国》进行比对。
其三, 打破文体、时间等诸多界限, 对三国人物形象生成演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这一做法, 也是系列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重心所在。如张真的《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9]则从《三国志》出发, 论及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在魏晋南北朝史籍小说、唐代故事与诗歌、宋元话本词曲与《三国演义》中的发展演变。其涉及的文体、文本、时代等, 都可谓颇为宽广。在系列论文中, 最值得称许的当属刘海燕的博士学位论文———《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10]。该论文不仅仅梳理了关于形象的演变, 更是对关于崇拜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而有说服力的分析, 同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说明。(三) 系列学位论文发表年份、学位情况及专业分布角度看
对这42篇学位论文发表年份进行分类整理后, 我们不禁发现, 2002年有2篇, 2005年有1篇, 2007年有3篇, 2008年有4篇, 2011年有7篇, 2012年有7篇评价女王, 2013年有5篇, 2014年有4篇, 2015年有3篇, 2016年5篇, 2017年暂时有1篇。由此, 我们不难窥探新世纪以来三国人物形象生成话题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尤其是2011年之后, 每年的学位论文选题都有涉及到这一话题, 且呈现出一个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通过对以上42篇学位论文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论文选题集中在硕士阶段。以三国人物形象生成演变为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仅有两篇, 即刘海燕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和贯井正《<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龙行都市, 且这两篇论文皆完成于2002年。之后的40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尤其是直接涉及关羽、诸葛亮二人的选题, 在研究范式和材料选取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都有对这两篇博士论文的承袭。
从专业分布角度看,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34篇, 其他专业8篇 (历史专业3篇, 伦理学专业1篇,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1篇, 泰国文学专业1篇, 民俗学1篇, 民间文学1篇)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一书中曾言及“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名句, 其固然是就古代目录而言, 但也不妨借用到一事物的源起流变上来。故而在对历史人物形象发展演变这一论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博士生们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四) 系列学位论文作者院校、指导教师角度看
笔者在分类整理系列学位论文时, 发现许多论文作者都来自同一院校, 甚至同一导师指导。
华中科技大学专门史专业李传印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如下:
凌云峰:《正统观念与曹操形象的变化》, 2007年。
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 2011年。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谭邦和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如下:
杜小琴:《论三国故事文艺作品中孙尚香形象的演变》, 2011年。
汪灿:《论赵云形象的文本变迁与演变轨高夫怎么样迹》, 2012年。
渤海大学文学院刘鹤岩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如下:
兰立:《三国人物姜维形象演变史》, 2012年。
刘嘉红:《孙权形象史研究》, 2013年。
韩放:《周瑜形象生成史》, 2014年。
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2015年。
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2015年。
刘振东:《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 2016年。
李永:《<三国演义>张飞形象流变史》, 2017年。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徐山:《诸葛亮形象神话研究》, 2014年;指导教师:王建科。
柯昌勋:《鲁肃形象的演变与传播》, 2014年;指导教师:王建科。
王颖:《刘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2014年;指导教师:雷勇。
黄芮:《三国“吴主”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研究》, 2016年;指导老师:蔡美云。
我们不难发现, 在42篇三国人物形象演变论文中, 单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四所院校就有15篇, 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渤海大学文学院刘鹤岩教授, 其从2012至今, 先后指导了7名硕士研究生以三国人物形象演变为论题。其研究范式初步形成, 相关研究粗见规模。王建科教授、雷勇教授、蔡美云教授是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会员, 他们所属的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在两汉三国文化研究领域颇负盛名, 其指导的硕士生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多有关注。尤其是2014年, 就有关于诸葛亮、鲁肃、刘备的三篇论文产生。蔡美云老师2016年所指导的论文八纮一宇, 与之前稍有不同, 由个案研究向“吴主”这一群体人物转变。(五) 系列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对以上42篇论文分析中, 我们发现许多论题都是围绕同一人物展开。对同一问题的反复研究虽然有利于这一议题研究的深入,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相应材料重复使用, 很难再有新的结论产生。随着框架结构的固化, 即从陈寿《三国志》说起, 然后经由裴松之注, 魏晋南北朝有关文献记载, 唐诗宋词中三国题材的歌咏, 元杂剧中三国戏, 再到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毛纶父子的《三国演义》, 相关学位论文也很难再有新意可言。三、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研究展望(一)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纵观近年来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 不禁发现除却中国古代文学涉足这一选题重生擎天, 其他如历史学、伦理学、影视学专业师生亦将其研究目光汇聚于此黄仁俊。如王颖的《刘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11]第三章则重点阐述了刘备形象的现代传播与接受, 并以王扶林版《三国演义》、高希希版《三国》和电影《赤壁》为例分析。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12]一文, 不仅立足于历史文本, 还涉及到关羽在民间接受过程中的求雨避灾等议题, 将民俗学的研究引入。通过对另一学科知识的学习, 可以开阔本专业外的视野, 提出新的见解, 有利于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研究的持续进行。(二) 寻找新的切入点, 对三国人物形象生成进行阐释
就目前的系列学位论文而言升华网, 大多数流于陈陈相因, 很难有新的研究增长点。只有切换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国人物生成研究的持续向前。在系列论文中,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吴祎的硕士论文《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13], 则将研究视角转向到诸葛亮传说在湖北的传播, 以期得出“揉合了史实和民间传说的《三国演义》究竟是如何再次进入民间传说”。
云南大学张晶晶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14], 则是别出心裁地从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曹操书写, 去勾勒曹操文学形象的发展演变, 同时也可以了解文学史诞生年代人们对曹操这一形象的看法与评判。这一做法, 对今后的三国人物形象变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三) 以他者的视角, 关注三国人物形象在海外的流变研究
三国系列人物以其高知名度, 很早就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通过他者的视角, 可以更好地增进对三国人物的理解。刘海燕在其博士论文《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10]上编第四章第三节中, 则论述了关羽形象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不过其仅仅是通过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关帝庙的情况, 说明关羽在当地的流传, 没有指出关羽形象在域外的流变。李雅靖的《泰文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及流变》[15]一文, 则通过对泰国洪版《三国》、乞丐版《三国》、富豪版《三国》的考察, 以得出曹操形象在泰国的流变过程及其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加强对周边国家, 乃至欧美国家中三国人物接受的考察。(四) 系列学位论文的人物选择, 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现有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 多集中在曹操、诸葛亮等主要人物身上。如42篇选题之中, 涉及曹操的就有13篇, 涉及诸葛亮的有6篇, 而其他人物则相对无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研究者不妨对他人人物也投入相应关注。再者, 随着个案研究的持续开展, 研究的空间则相应减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华幼通, 可由个案研究向人物群体性研究转变, 比如增加对三国智者人物形象演变、三国女性形象生成演变等议题的关注。
通过对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的考察, 有利于我们窥探三国历史人物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更好地认识这一热点议题的研究现状, 把握其研究范式及规律, 为接下来的人物演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沌口之声。参考文献
[1]颜彦.《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评本比较:以人物形象为中心[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黄芮.三国“吴主”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 2016.
[3]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79.
[4]宁稼雨.关于个案故事类型研究的入选标准与把握原则——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六[J].天中学刊, 2015 (4) :19-21.
[5]章早晨.《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中司马懿形象比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6]宋健.曹操影视形象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分飞燕歌词, 2013.
[7]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8]张燕敏.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从小说《三国演义》到新编电视剧《三国》[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9]张真.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0]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2.
[11]王颖.刘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 2014.
[12]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13]吴祎.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4]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D].昆明:云南大学, 2013.
[15]李雅靖.泰文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及流变[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6.注释
(1)(1) 笔者按:相关论文检索来自读秀、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 时间期限截止到2017年。需要说明的是, 因2017年度硕博士论文尚未完全公布, 目前查阅到的仅为1篇。
(2)(2) 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博士论文为主, 收录少量历史、影视等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按照人物进行排列, 同一人物按照年份升序排列。时间界定在2000年之后, 因为此前虽有相关论题, 如陈晓虹:《论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86年) , 但并未形成一定规模。地区选择上则以中国大陆高校为主, 其他如域外、港台地区相关论文暂时也不在研究之列。
注:本文刊发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此为“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栏,无需版面费,亦无稿费何佩儿,特别感谢责任编辑陈道斌老师对小文的垂青与编辑。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