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石梅小学【视频】第十一集 盟友间 第十二集 1945 中国的惊雷 《大后方》-重庆娱乐汇

作者: admin  发布: 2020-10-01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616次

【视频】第十一集 盟友间 第十二集 1945 中国的惊雷 《大后方》-重庆娱乐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重庆最接地气的社交活动平台】

第11集《盟友间》
编导/撰稿:徐蓓
1941年12月8日凌晨,第一批零式战斗机飞抵瓦胡岛北端的卡胡库角。透过云层,年轻的日本机长看见了珍珠港。
“在那一瞬间,他不禁想起了日本的盆景。美国军舰看上去白得发蓝,不像日本军舰那样涂着暗沉沉的颜色。多美呀,他想,像和平本身一样美。”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

这个周日的上午,史迪威夫妇在卡梅尔家中招待下级军官们。通往花园的门敞开着,透过楼上起居室的窗户,波光粼粼的太平洋翻滚着。
突如其来的电话向史迪威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在那里,在窗户那边碧波荡漾的太平洋上,战争已经开始了。
那一刻,这位58岁的将军尚未看到,跌宕起伏的命运,正随着战争的波涛朝他滚滚而来。
他终于活着看到美国和中国结成了同盟
当天下午2点30分,来自夏威夷珍珠港的消息,打断了《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在纽约寓所里举办的一次聚会。
卢斯的父亲曾在中国长期传教并担任过燕京大学副校长,对这个消息感到兴奋异常。他说:“我们终于要明白我们对中国,中国对我们的意义了。”
当天晚上,老卢斯博士在睡梦中死去,享年73岁。当《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向卢斯慰问时,卢斯平静地回答:“对于他,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他终于活着看到美国和中国结成了同盟。”
1941年12月,贫弱落后的中国在全国抗战中已经苦苦支撑了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时间里,中国一直在期待盟友的出现。
为了防范南边的日本,苏联曾经积极地援助中国,希望中国战场能够牵制住日本的主力。苏联分三次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军事贷款,提供数百架飞机和数千门大炮,苏军飞行员也来到中国助战。

【采访王建朗】
这个时候中国外交的一个方针,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苦撑待变。就是一边在努力地抗战,一边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争取国际局势的改变。应该说这个时期国际社会给中国的支持里面,苏联是给了中国最大的援助。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美国人做了一项民意调查: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交战国,你同情谁?43%的美国人选择中国,2%的美国人选择日本。而大多数美国人表示,他们还没有想好。
战争离美国人太遥远了,他们希望永远保持这个距离。
1940年4月12日,英、法、美三国大使一起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中国立即停止抗战,“及时对日媾和”。随即法英两国又应日本的要求,石梅小学于1940年6月和7月先后封闭了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的西南通道。而在此期间,苏联的对日政策也趋于缓和,承认了日本对伪满洲国的控制。
中国,继续在艰苦地独立抗战。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
1941年6月,法国令人震惊地陷落。美国人意识到,如果他们的盟友英国战败,那么美国只能“在纳粹的枪口下”苟活。和平不可分割,孤立无法自保。1941年3月,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租借法案”,向英国和中国租借军火和物资。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进攻东南亚和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10日,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决定把太平洋战争,包括中日战争在内,统称为“大东亚战争”。
此时,越来越紧的包围和封锁,让中国感到窒息。
1942年元旦这一天,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新上任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在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立的《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规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和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
与法西斯作战的国家,终于结成同盟,与德、意、日轴心国做殊死一战,
《联合国家宣言》正式签署前,罗斯福总统用铅笔写下了前四个国家的排序,“中国”最初在第二位,“英国”排在第四位。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罗斯福总统最后交换了中国与英国的排序。
【采访齐锡生】
从罗斯福来说,他把中国放在第二位,并不奇怪。不但是因为罗斯福对中国一直有一份个人的好感,而且他也可能是会觉得,中国将来在世界上能力扮演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地位。
最终,签名的前四个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苏联、中国,而所有其他国家则按国名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不过,无论是草稿中的第二,还是正式文件中的第四,传达的是同一个重要的讯息:近代以来,中国在形式上第一次获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
没人想去中国中国战场太困难了
鉴于中国战场在对日作战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两天之后,同盟国宣布正式成立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的中国战区,统一指挥中国及越南、泰国等同盟国的军队对日作战。
为了加强与美国的联系,蒋介石建议:派一个美国人来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那么,派谁去中国?
方德万:所有人都等着被派遣到名声鹊起的战争地带去,比如欧洲、太平洋战区。中国?没人想去中国,中国战场太困难了。
这是摄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家庭影像,纪录了时任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一家在北平的生活。
史迪威在1911年11月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他照片中的中国男人还留着辫子,宫女们穿着满人的服装在街上走过。此后他在中国任职的时间前后超过十年,经历过军阀混战的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日本人蹂躏下的中国。
在美国军界,谁是最懂得中国的人,答案显而易见。
1942年1月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中将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从此,中国战场的抗战与美国的远东战略联系在一起,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之间的关系密切起来。
1942年2月13日,史迪威及其参谋人员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

【采访史迪威之孙约翰】
我想他的感觉是很复杂的。做为一个优秀的士兵,史迪威的回答是“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派遣包益民,我都会去中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希望指挥美国的军队、美国的战斗力去战斗。1045 - 1130 但同时他心里又热爱、尊重、敬仰着中国人民,他十分清楚,只要得到良好的训练和照顾,中国士兵的战斗力量可以和任何一个同盟国的士兵相比较。
史迪威一行经过12天的时间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从这里飞往最终目的地:重庆。在这段时间里,新加坡沦陷。此前,关岛、威克岛,香港,菲律宾群岛都插上了日本的太阳旗,而此前,它们是属于大英帝国或者美国的殖民地。
1942年3月3日,中国战时陪都、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重庆迎来了被称为“乔大叔”的史迪威。
在此后的岁月里,重庆将会见证这位美国将军最不寻常的一段军事生涯。
史迪威艰难地爬上三百多级台阶后才到达他的居所:一栋宋子文建造的西式楼房。一层跟街面齐平,其余三层可以俯视嘉陵江。史迪威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周就离开了——缅甸的战事在召唤着他。
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离开重庆前往缅甸。此时,滇缅公路的重要转运港仰光已经陷落。史迪威渴望与中国军队在缅甸取得胜利,但战事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采访方德万】
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分歧出现了,因为蒋介石、国民党的战术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双方各执己见,看法完全不一致。史迪威实际上对英国人是很抵触的,他试图让缅甸行动成为中国人和美国人胜利。可英国人进来了,威廉·斯利姆(William Slim)那时指挥着绝大部分的战斗,因此史迪威和他之间又是一团乱。所以你看,情况是多么的复杂。
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在东吁、仁安羌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没能挽回整个缅甸战场的颓势。1942年5月6日,英军决定放弃缅甸。
史迪威本人拒绝了美国派来接他的飞机,亲自率领一百多人徒步向印度撤退。
他始终相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
现在,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陆上通道滇缅公路被完全切断了,人们的目光不得不投向空中的“驼峰航线”,以及中国西北的通道。
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驻印度运输处副处长陆振轩博士受命开辟从印度出发到国内的新运输线。陆振轩根据古书记载的“桑株古道”开辟了从卡拉奇港到新疆叶城,再由吐鲁番、哈密、星星峡进入内地的驮马运输线。
这是一条艰苦卓绝的运输线。先后有1300人加入的运输队,穿越地势险峻、空气稀薄的喜马拉雅山麓,喀喇昆仑山,使用驮马1500余匹,运进汽车轮胎6600套,军用布匹782包,油袋588件,以及医疗器械等抗战紧缺物资。

西南方向,史迪威将军建议从印度雷多修建一条新的公路,穿越胡康河谷,绕过日本的控制区,与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相连接。1942年10月,中印公路开始修建。
2014年10月,华盛顿美国国家档案馆,研究员找到一批35毫米胶片,为我们再现了中美两国军人在印度修筑公路的历史画面。
与此同时,在滇缅公路云南段的60多个养路站,中国民工仍然在对这条生命线进行持续不断地维修和加固。
在这部名叫“滇缅公路”的纪录片中,摄影师拍摄下了景颇族人民修路的场景。这部默片的字幕写到:云南当地的景颇族山民,加入了修路的队伍……景颇族的妇女们,是男人们的好帮手,她们也在辛勤地劳作着。
“我是瓦特﹒华伦,我的朋友巴德﹒魏勒茨拥有一台(8毫米)摄像机,还能搞到大量胶片。我和他一起横跨太平洋前往中国。我们从印度进入缅甸,又飞越驼峰航线,到达昆明,最终来到成都。”
画外音:这些当地的孩子,拼写出“China”(中国)的字样,他们朝航空队队员伸出大拇指。

这段名为《从中国到印度》的私人影像,由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第312战斗机联队的两名美国军人拍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纳德领导的美国志愿飞行队,也就是“飞虎队”被编入第14航空队农门财女,在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成都、桂林、昆明等地设立空军基地,努力以强大的优势火力空袭日军位于中国的设施与补给线,给予日军巨大的空中压力。
随军摄影师为第十四航空队留下了大量影像,记录这些美国士兵在中国后方的战斗与生活。
这一段视频拍摄于广西桂林,美国士兵在镜头前相当友爱,与这只当地的小熊崽亲密无间。
瓦特﹒华伦镜头中的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对摄像机毫无概念,他们的热情和友善,是送给前来帮助中国抗战的盟军士兵的。而他们奉献的,远不止于此。
地域广大的中国,最可宝贵的就是她的人民。由美国训练的中国飞行员已经被编入第是四航空队,机师当中也有中国人,中国投入的劳力也相当巨大。
在四川成都,广西桂林,云南昆明与呈贡,正是这些有着淳朴笑容的大后方民众,肩挑手扛出一条条平整的飞机跑道,外国媒体评论,这些机场“令人惊叹”;各个飞机维修厂里,也能见到他们劳动的身影。
作为美国援华物资的监理人,史迪威承担着分配有限供应品的最后责任。这真是个棘手的差事。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用一只麻雀的粪便给一块十英亩的土地施肥”。
【采访史迪威的外孙】
资源是有限的。战争期间,有一种担心称:越来越多的飞机会被划分到中国和印度去,以用于飞越驼峰航线给中国提供补给上面。而它们应该被分配给欧洲!用于那里正在进行的空运行动。所以你看,华盛顿时时刻刻都在平衡资源的走向。
罗斯福的童年是这些来自中国的装饰品陪伴的。
这个青铜钟用来通知开饭,是长期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公华伦.德拉诺从两个逃难的中国苦力手中买的,他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东方的气息。罗斯福曾在一封信中说,由于他的祖先曾经同中国人做过生意,他一直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无法理解美国人怎么会指望他不支持中国抗日。
【采访王建朗】
应该说在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跟罗斯福这样的一个人有极大的关系。从一个战略角度来讲的话,就是美国从整体战略上,他是期望中国在战后会成为一个远东的支柱。
在这个问题上,罗斯福与他的亲密好友丘吉尔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一致。但在1942年秋天,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整整100年以后,当同盟国四强之一的中国提出美英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时,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协同作战,美英两国元首决定采取一致行动。
同一天,在重庆,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印度驻华专员黎吉生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
中英双方最具争议的香港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英国政府拒绝放弃在1898年强迫清政府租借的九龙半岛,藉口是九龙租借期限为99年,由于期限未到,暂不归还。
宋子文在签约当天照会薛穆大使: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保留日后提出讨论之权。
55年后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新的平等条约:
“规定放弃英美治外法权与1901年北京议定书所赋予之特权——包括在中国驻兵之权,以及关于通商口岸制度、北平使馆界、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等一切特权。放弃关于内河航行与沿海贸易之特权,以及该国军舰迄今在中国领水内所有之特权。”
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到1943年中国与英美签订平等新约,以及随后陆续与加拿大、瑞典、荷兰、法国、丹麦等17个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的国家签订平等新约,中国走过了最为屈辱的一个世纪。在全国抗战六年后,中华民族最终以千万人的血肉与牺牲赢回了自己的尊严。
1942年5月,缅甸失陷对同盟国的总体战略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从那时起,同盟国即开始考虑反攻缅甸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一直在为反攻缅甸的军事行动做准备。从1942年8月起,史迪威将军开始在印度蓝姆伽训练中国军队。

训练军队是史迪威热爱的事业,他始终相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
“那个忍辱负重经历了战争考验的人,这个人要求得很少,但却随时准备付出一切,他就是中国的士兵。”【史迪威】
【采访史迪威外孙约翰】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挣扎,试图说服蒋介石提高中国军队的作战效率无果后,由他在蓝姆迦训练的军队一起深入缅甸北部以打通通向中国的陆地物资供给线的计划对于史迪威来说就十分具有吸引力。比起重庆的政治,他显然更喜欢后者。
现在,这支在印度整训的军队更名为:中国驻印军。中国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作为一名年近60岁的中将军官,史迪威也经常出现在训练场上。他身材瘦削,精神矍铄,常穿开领短上衣和短裤,头戴一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宽檐战斗帽,在操练的士兵中间走来走去。
对于中国士兵来说,蓝姆伽的环境和生活比他们来这里之前改善很多。很多士兵入伍前是地道的农民,蓝姆伽系统的训练课程与物资供给让他们的战斗力大大增强。过了不久,蓝姆伽的中国部队就已经是另一个面貌,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新式装备。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了近20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
美国驻埃及大使官邸庭院中的柳条椅上,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元首们在合影留念。
开罗会议的这个历史瞬间,被认为是中国全国抗战以来国际外交最耀眼的时刻。中国人民长达六年的浴血抵抗,使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提高并得到了同盟国的认可。此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更是让亿万中国人热血沸腾。
缅北战场,史迪威将军和中国驻印军将士们展开了对日军的复仇之战。1944年6月假装女友,中国驻印军攻占孟拱城;8月,攻克密支那。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在美军第14航空队的配合下向滇西日军发起反攻,攻克腾冲、龙陵、芒市,1945年1月与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
【采访王建朗】
滇西和缅北打得不错,但是中原战场,在1944年陷入危机。日本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一下子从河南哗啦哗啦,打到湖北,打到湖南,打到广西,甚至到贵州。
【王建朗】
所以当时美国人就提出来,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作战还可以,但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不行溜冰圆舞曲。所以必须由一个美国人来担任指挥官,来指挥中国军队。
于是,一封由美国陆军部起草、总统签字的措辞强硬的电报,从加拿大魁北克发出了——此时,罗斯福正在这里会晤邱吉尔。
在重庆接到电报并交到蒋介石手里的,正是长期与蒋介石有着分歧的史迪威将军。
你现在必须立即对萨尔温江部队进行增援并敦促其进攻,同时立即让史迪威将军不受限制地指挥你所有的部队……如果再耽搁或犹豫,美国对于中国的所有援助,将会完全消失”。
【罗斯福】
【采访方德万】
对于蒋介石,这个坚持与日本作战这么多年的人来说,罗斯福的这番话深深地冒犯了他。但为了国际声誉,蒋介石需要将同盟关系继续下去。因为如果同盟国取得了胜利,那么就意味着他也取得了胜利。他是如此渴望赢得战争,所以他承受不起因疏远罗斯福而带来的后果。所以他给罗斯福回信说:“好的。条件一,让史迪威回家,你可以送任何人来,但不要是史迪威。”
在这样的坚持下。罗斯福总统选择了让步,将史迪威将军从中国战区召回。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在重庆长江中心的珊瑚坝机场登上飞机。他用三天的时间在昆明、密支那和兰姆迦向旧日的伙伴告别。由于保密的原因,他不能去和中印公路的筑路者、飞行员和在他指挥下重回缅甸的士兵告别。他在日记中说:这让人难过。

史迪威离开后,对他的欣赏和争议源源而来,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1945年1月25日,印度东北部雷多到云南昆明的中印公路建成通车。蒋介石在通车仪式上发表讲话:
“我们冲破了对中国的封锁,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这条公路,以纪念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他指挥下盟军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和筑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史迪威回到了旧金山卡梅尔,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起。

【老约翰采访】
史迪威也有遗憾,从他写给许多中国人的告别信上能看出来:很抱歉,我没能够一路见证,一直等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
1945年的春天来了,美国纽约州海德公园传来罗斯福总统病重的消息。
【采访齐锡生】
罗斯福一直在讲,那个时候(中国)是4亿5千万人,你千万不能把他们等闲视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04:44,所以我相信罗斯福的政治智慧,让他看得出来,中国人的政治能量,同创造力几乎可以说,他让中国变成盟友05:20,是因为他对美国长期的利益,看得比他手下的这些批评他的人要来得有远见正确得多。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这个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持久的支持者,在同盟国即将胜利之前匆匆离去。
无论如何,在太平洋的那一边,曙光已悄悄地降临。
第十二集:1945 中国的惊雷编导/曾磊
抗战胜利了,在大后方生活了8年的下江人、北方人,他们要回到家乡。在中国工作了6年的《时代》记者白修德也要回到美国。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抗战陪都成为永远的记忆。
从雅尔塔协议、赫尔利访问延安、中共七大、波茨坦公告、中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日本投降、受降仪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我们重温1945年的历程,看到了国家的荣耀,胜利的辉煌,也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10月6日,这是刚刚在南京接受日军投降担任警戒任务的部分新六军军官和盟军军官。在风云激荡的1945年,这或许是平常平静的一天。然而,历史上的某个瞬间,却勾连出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前因和后果。作为军人,他们或许无法确定胜利后个人的去向。然而,作为普通人,这样的思考,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弥漫开来。
1945年9月中旬,刚刚度过全国抗战胜利狂欢的中国人即将迎来一个和平的中秋节。中秋,是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日子。节前一天的夜晚,月亮已趋圆满,月色明亮。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登上了重庆市区的一座小山,向这座城市告别。作为重庆城区的制高点,这里曾经是悬挂空袭报警灯笼的地方,现在它又成了异乡人向重庆告别的场所。
“在这一块一块的草地上,挤满了一拨一拨的中国人,已经在这个难民充斥的城市里生儿育女。现在,我推测,他们就要重返故园,去上海、天津或是中国别的某个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去重建家园。”
“他们都静默无言,在月光下,完全的静默,只是看着河水,盼望着归乡。”
他们将回到怎样的家园?这个刚刚取得战争胜利的国家,又将走向何处?
1945年,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其经历过程的风云诡谲,还是突然而至的狂喜体验,都被各种人用上了最极致的形容词。后来回到美国的白修德在整理、撰写这段历史时,耳边犹如响起阵阵惊雷。
这便是一切走向结束的开始
1938年,美国人西奥多·怀特从哈佛大学毕业,一笔奖学金使他获得了游历世界的机会。当他带着一台旧打字机从香港乘飞机抵达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时,是1939年的4月,这座城市正遭受着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位梦想着成为历史学教授的年轻人改变了主意,在这个炮火纷飞的国家做了一名战地记者。他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白修德。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驻亚洲记者兼远东编辑,白修德撰写了大量战事报道。他对1942年河南饥荒的调查,震动了国民政府。而奠定白修德成为一名著名记者和中国问题专家的,是他在1944年的延安之行。他要为自己,也是为这个战火中的国度,寻找答案。
时间进入1944年,中国全国抗战的第七个年头。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美国盟友,似乎都没有看到战争结束的迹象。相反,在这一年的春天,日本人发动了最大的一次进攻:一号作战。
【采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贺新城】
“一号作战”的另一个名字又叫什么呢?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是由于它(日军)海上交通线断绝了,想开辟一条替代它的和南方日军联系的大陆交通线。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
打了河南打湖北,打了湖北打湖南,打了湖南打广西,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最后日本人一直打到贵州的独山,重庆震动。
【采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方德万】
美国大使馆的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他们要走了。“天啊,这不会是真的吧?国民党支持不住了!”这类观点漫天都是,这让罗斯福非常担忧,他对蒋介石写道:我对中国局势的发展表示高度关注。
“我感到中国的情况是如此令人失望,以至于如果不立即实施根本性的和恰当的补救措施,我们的共同事业将遭受到严重的挫折,整个亚洲的未来以及美国在这一地区投入的巨大努力都处在危急之中。”
当重庆政府让美国盟友感到日益悲观的时候,他们开始关注北方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量。要战胜顽固而强大的日本军队,除了依靠苏联的力量,还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
“他们往往渗透进日军推进后未能进行适当驻防的敌后区。他们带来有效的政治和军事结构,提出减轻赋税并废除参与傀儡政权的地主的地租,这使共产党获得了普通民众的支持。”
【《芭芭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正是有了民众的支持,在过去的七年中,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领土从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几十万平方公里,武装力量从4.6万人增加到78万人。
1944年7月,美国向延安派出了美军观察组。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因为他们慢慢也知道,中共是中国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那么在对国民党的军事抗战不满意的同时,包括他们在华很多军人,在华的外交官,发回了很多报告说,敌后的中共领导的根据地,作战还蛮积极的,虽然武器不好,但是作战努力,驱使美国政府、美国军方想去了解,这个敌后究竟怎么回事儿。
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到达延安。随即陆续发表的赴延安的中外记者和美军观察组的报告,给国民党统治区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上的合作,更有效地打击日本——几乎所有在中国的美国记者、美军观察员都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那么总体而言,对延安地区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这个地方,跟国民党统治区是完全不同的气象,采取了一些新的、民主的制度,老百姓的这个积极性也比较高,军队也在努力地抗战。所以美军观察组应该说,对当时中共跟美国的关系,起了一种积极的作用吧。
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三个月之后,白修德带着他的旧打字机也来到了延安。
白修德在延安待了三个星期,意外地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
1944年11月7日,白修德来到延安机场,他希望从重庆来的飞机能为他带来所需要的邮件。
让白修德感到意外的是,走下飞机的是美国陆军少将赫尔利,现在他有一个特别而又显赫的身份——美国总统罗斯福私人特使。赫尔利没有事先通知就突然到来,引起了延安的轰动。
白修德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他当即用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当天晚上又用打字机记录打印。
七十多年后,这些珍贵的资料依然被完整地保存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白修德白描式的记录风格还原了当时的景象。
“不到10分钟,一队士兵从山那边跑步过来,一字排开,组成了一支仪仗队。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一一出现了:毛泽东,穿一件皱皱巴巴,没有熨过的蓝色棉大衣;总司令朱德,穿一身普通士兵穿的那种橘黄色棉制服;参谋长叶剑英,穿一身漂亮的毛料军官制服;周恩来,穿一件深灰色的皮夹克。”
赫尔利带来了国民党方面通过的五点协议,与中共商讨。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共军队遵守并执行国民政府以及全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接受政府改组,然后国民政府才承认共产党合法。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但事实上赫尔利到了延安之后,因为赫尔利对中国情况真是太不了解,到了延安之后,中共提出来的五点方案,当然也是跟他谈了。谈的一个情况,最后是又形成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赫尔利看来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了解中国情况的人,看起来是大有差别。
【采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
核心就是两条,一个叫成立联合政府,一个叫成立联合军事委员会,有了联合政府、联合军事委员会,不是两党就团结了嘛,打仗就可以合作了协调了。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所以,赫尔利看这个东西,基本没有跟中共有太多的讨论。他觉得,国民党能接受这个,所以,他都没有说,等这个草案带回来,跟重庆方面商量,当场就说,毛泽东你签字,我赫尔利先签个字,就把五点协议带回来了。
赫尔利和毛泽东在协议上签了字,留下了一处空白,等着蒋介石的签字。
赫尔利在延安一共呆了三天,在周恩来的陪同下飞回重庆。然而,周恩来却没等来国民党方面的答复。
【采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
那个英文文件,毛泽东用中文签了三个字,旁边给蒋介石留了个空白等蒋介石签字,蒋介石没有签,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签。就是不满联合政府联合两个字,蒋介石他认为,最多最多是你共产党派代表来参加我的政府。但是叫联合政府,这个不行,问题就出在蒋介石不愿意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经历和见证了这个过程的白修德后来在回忆录里说:
“这便是一切走向结束的开始。”
中国就这样走到了1944年的尾声。
疲惫的中国人依然在战斗
1944年12月1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写道:“中国已经疲惫不堪了”。
疲惫的中国人依然在坚持战斗。
1944年岁末,潘南奎一支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出现在云南曲靖和沾益一带,这是从缅甸奉调回国的国军精锐新六军。几个月前,这支军队与美军一起在缅北密支那重创日军。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新六军带着全套美式装备回到国内。
韩灿如是四川忠县人,1937年考入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1939年毕业后计入中央军校暨黄埔军校14期生,分配至第三战区皖南前线,1942年末奉调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几经转战回到国内时,已经是1944年的12月。此时,韩灿如任新六军第十四师军械处中校主任,即将迎来人生中的一段辉煌岁月。
时间进入1945年后,盟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大国首脑们开始谋划新的世界格局。
2月4日至11日,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讨论欧洲战后处理和对日作战问题。这次会议协调了苏、美、英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的战略计划,对尽早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对远东战场的布局和未来规划方面,却以牺牲中国部分主权作为条件,换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雅尔塔协议应该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它这个基本背景是,美英希望苏联能够出兵远东,因为当时根据美国人的一个估计,如果就这样一直打下去的话酒神曲,要花18个月,美军还得多牺牲多少万人,所以希望苏军能赶紧在对德作战胜利之后,把兵力调到远东来。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其中之一,实际上就是拿中国的一些国家利益做了交易。
就在几大巨头对世界格局进行谋划之际,中国军队却出现了惊人的反弹,一场大战使正面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芷江,湖南西部的一座小城。历史时空的重要节点在1945年汇聚到了这座武陵山南麓的古城。
1945年4月,日军发动“芷江攻略战”,至4月9日战斗打响,双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达到28万人,中国战史称为“湘西会战”。这是全国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发生的22次大会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采访台湾国史馆研究员苏圣雄】
当时他(日本军队)打湘西会战的目标,是为了消灭在湘西美军的机场,而日军当时是非常担心美军的机场会去轰炸他的战略要点,或者交通线,以至于他当时的补给和各方面都没办法去处理,所以他就发动了湘西会战。
战役进行到胶着时刻,另一件影响中国历史也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在大洋彼岸发生了。
4月25日,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旧金山,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正在集会,筹备成立联合国。26日,按照会议议程,美国、中国、苏联、英国四个联合国发起国的外长依次发言,共同表示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竭尽全力。
中国军队在芷江为联合国成立大会献上了一份厚礼。已在云南休整数月的新六军奉调驰援芷江,至6月7日,历时55天的“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宣告结束。
【采访新六军老兵韩灿如】:
我们把火力一亮,日本人就诧了。打了一下,日军就畏缩了,退了。
【采访台湾国史馆研究员苏圣雄】:
八年抗战过程中,大部分状况日军都是想要打什么城市就可以拿下那个城市,但是湘西会战他是想要打到湘西的芷江这个城市,他没有打到,他中途就撤回来了,因为他真的是打不下去了,所以我会认为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重大会战里面的胜利。
【采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贺新城】:
不折不扣胜利,中国军队先防御然后再反击,反击迂回包围,打得敌人狼狈不堪。所以我个人认为,雪峰山会战,从军事上,作战上来说,其实具有转折性标志。它意味着中国在正面战场上,是真正意义上那种有能力发动歼灭日军这种进攻性战役。
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签字时,大会以抗战开始最先为由,特地推中国为《联合国宪章》第一签字国。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首先签字,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也代表中国,用毛笔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迈入大国行列,开始参与处理国际事务。
【采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麦金龙】
应该将中日战争和国际战事联系起来看待。就像在欧洲战场上击败德国不单单是靠美国,还有很多别的国家,苏联、法国、地下组织、英国,这是共同的胜利。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王建朗】
仅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项来讲的话,这就是国际地位的一个巨大的提高。他(中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而且有这样比较重要的发言权,因为这个安理会是赋予了每一个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误导宏。所以安理会这样一个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时刻。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充满自豪地宣布:
“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经验丰富和集合了121万党员的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有一个强大的解放区,这个解放区包括9550万人口,91万军队,220万民兵”。
就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未来提出设想的时候,一个影响深远的国际会议在德国召开。
德国柏林远郊的波茨坦。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此举行。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签署发表《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即投降,并宣布盟军将占领日本本土,依照法律惩办战犯等。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政府全面拒绝,仍继续顽抗。同盟国决心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最后一战。
8月6日,美国原子弹在广岛爆炸。
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实施原子弹爆炸。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约定,苏联向日本宣战。八月九日,苏军的重炮打破了中国东北边境的寂静。由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机械化作战部队,向中国境内大规模突进。同时,苏军轰炸机群对伪满洲国首都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长春,开始了猛烈的轰炸。
8月9日,毛泽东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1945年8月10日下午5点25分,设在重庆一所中学内的美军营地传出了一阵欢呼声,随即响起了鞭炮,原来是美军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通过瑞典、瑞士向中美英苏转达投降之意的消息。
随即,美国新闻处向中方正式通报了这一消息。25分钟后,也就是下午6时左右,重庆电台以中波频道,首先报道了日本乞降的消息伊茂森。
傍晚的重庆,鞭炮声冲破了夜市的嘈杂,成千上万市民涌到街头。
【吴季良 96岁 重庆市民】
这个消息一传来,四处都知道了,抗战胜利了,放鞭炮,鞭炮就是一个信号,鞭炮一响,什么事嘛?抗日战争胜利了,高兴啊,欢呼啊,跳啊,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样地跳。
【刘传勋 93岁 重庆市民】
自发性地放鞭炮,群众满街吼啊闹啊,跟着就是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方其仁 88岁 重庆市民】人山人海,看游行,跟着走,呼口号。
消息传到湖南芷江时,韩灿如所在的部队正在看戏。
【新六兵韩灿如采访】:
戏还没演完,师部就传出消息来,日本宣布投降了,我们部队的联络官,一个美国人,就说,把阵地上的弹药一律打完,不要拿下来了,就表示庆祝。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内容,无条件投降。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霓虹灯打出了“日本投降”的字样。摄影师们为狂欢的人群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在当时拍成的新闻纪录片里,解说员动情地说:仅仅在一分钟之前,还是战争的时间!战争的时间!
战争就这样突然地结束了。
【采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麦克法兰】
日本人的权威意识非常强。他们视天皇为上帝。天皇的讲话,日本人会视为是上帝在同他们讲话。天皇做了如下录音,这是一段著名的讲话:“我们面临着不可能、无法忍受的事情。现在是时候体面地投降了。”这段讲话是秘密录制下的,突然之间便广播传遍了日本,日本人民在此之前从未听到过天皇的声音,听到天皇的声音说:“我们必须投降。”那就像电灯的开关一样见效,从此再没有任何枪支开火。
白修德记录了整个城市在得知胜利前后的情景:
“此时的重庆像往常一样,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日常生活。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胜利的消息。马上,这个消息从一部电话传到另一部电话,从一个朋友传给另一个朋友。突然,整个城市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和爆竹声。起初,爆竹声还是分散的、零星地响着,但还不到一个小时,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巨响和狂欢的火山。”
一个美好的世界将在昔日的血泊中出现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在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历经苦难、艰辛和反抗,以三千五百万人民的伤亡,六千多亿美元的损失,终于赢得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赢得了民族的新生和国家的独立。
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赶出中国领土,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1945年8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打了叉的太阳,象征着日本帝国的覆没。
世界的焦点再次汇聚在湖南芷江,日本向中国洽降仪式将在这里举行。摄影师们的打板卡显示,这一天是1945年8月21日。
上午11时15分乐医,中外记者的多架摄影机对准了芷江机场简易的跑道,日本洽降代表、日本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乘坐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的专机从武汉飞抵芷江,洽谈投降事宜。韩灿如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采访新六军老兵韩灿如】他来的时候,一架飞机,尾巴吊起一块白布,我们去两架飞机,去导航,等于把它押起过来一样,让它降落在飞机场。
降落前,今井的飞机被迫在机场作低空飞行,向战胜者致意。在回忆录中,今井武夫这样描写自己乘坐的飞机:
“它饱经战争苦难,不仅漆皮脱落斑驳,而且满布弹痕,越看越觉寒酸”。
【采访新六军老兵韩灿如】
我们拿吉普车去接他,他坐在那里,抱着一把武士剑,还是“威武不屈”的样子。
下午3时,今井武夫一行走向会场,在步入会场前,今井等人专门取下了帽子。多台摄影机从多个角度,记录了整个过程,各种细节无一遗漏。
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日军代表首次坐在战败者的席位上听候中方的命令。
首先,日方向中方递呈兵力布防等图籍。
然后,日方代表静听中方高声朗读近千字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备忘录》里一个接一个的“投降”字眼猛烈冲击着日本代表的神经。今井武夫后来这样描述作为投降使者的心境:
“战败的我们,犹如被一堵黑暗的墙壁隔断了前途,绝望的孤寂感和不安的心情是不能消除尽的。”
主要仪式历时1小时17分,今井低头看了看备忘录,拿起毛笔签字,再盖上一枚印章。然后,今井等人起身鞠躬,退出会场。
1945年8月31日夜,白修德搭乘美军第11空降师的飞机抵达日本,采访将在一天后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9月2日上午九时左右,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签降仪式。这样的行文风格在白修德的记者生涯中并不多见:
“第一个上舰的是重光葵,新任的日本外务大臣,迈着木制的假腿一拐一瘸,闭着嘴,咬着牙。”“接着上来的是日本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一看那脸就令人厌恶:呆滞、僵硬、没有表情。我顿时想起他所下达的抢劫、强奸、焚烧、制造无人区的命令”。
主持仪式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布:
“我们聚集在这里……签署一项庄严的协定,和平将要在这里恢复了……,从这个庄重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在昔日的血泊和残杀中出现……”
中国军令部长徐永昌代表中国和其他盟国代表一起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文本上签字。
签字仪式后,上千架美军飞机越过“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空,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至此,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9月3日,长江嘉陵江大小轮船汽笛齐鸣,军舰鸣礼炮101响,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采访尹从华,93岁,重庆市民】
到处放火炮,到处放鞭炮,鞭炮齐鸣,从城市到农村,那就是欢乐的海洋。
抗战中,包括大后方的民众为了支撑持久战争做出了巨大努力,显露了钢铁般的意志。跋涉、痛苦、贫穷甚至流血死亡,都无法撼动中华民族反抗暴力、求得生存的顽强意志、达观性格和生存智慧。凭借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战区划分出16个受降区,正式的受降典礼将在南京举行。
从9月5日开始,新六军借由美军飞机陆续登陆南京。在蒋介石的再三催促下,美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空军力量,短短几天内,8万新六军全部到达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空运。
作为十四师军械处中校主任,韩灿如主要负责投降日军的武器接收。
【采访新六军老兵韩灿如】“我们的司令部就在四川北路华侨招待所隔壁,对门就是冈村总部,冈村宁次的总部,他的车子进出,我们都看到的”。
缴枪以后,日本人,规定了的,凡是见到中国军人,不管是官也好兵也好,在六米以外,规规矩矩站好,我们往那过,他就要给我们鞠躬,我们过了以后,他(日本人)才敢走。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内举行。应邀参加的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代表和驻华武官,以及中外记者等近千人。
8时52分,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以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郑朱莉,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空军第一路司令张廷孟5人步入会场,就坐受降席。
接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率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中国方面军舰队司令福田良三、台湾军参谋长谏山春树等7人,脱帽由正门走进会场。
9时正,何应钦将日军降书交与冈村宁次,冈村宁次阅毕,分别在两份投降书上签字、盖章。他签字时手微颤抖,签字盖章后,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然后,由小林浅三郎呈交何应钦,何应钦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名、盖章。
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场。
何应钦发表讲话,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升一新纪元。”
胜利狂欢后的人群,很快就迎来了全国抗战八年来第一个和平的节日:中秋节。在这个期盼团圆的节日,流落异乡的人们期盼着回家。
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人群涌动,汇成了返乡的人潮。
胜利时的重庆是1368762人,不久很快减少到1063347人,少了30多万人,走的多是军政人员。普通移民、学生返乡因为交通工具的缺少而遥遥无期,归心似箭的人们只有耐着性子等待石枣子。
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他们埋葬在了中国的西部。
张自忠,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牺牲。张将军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
国民政府颁令追晋张自忠陆军一级上将,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又发布国葬令,在重庆北碚梅花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冯玉祥将军手书“梅花山”三字,石立于张自忠墓前。
1943年5月10日,76岁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处理好公务回官邸的途中,因车祸受伤。12日清晨,已经中风的他只能躺在床上治疗,遇到空袭后抬进防空洞,致病情更加恶化。8月1日下午7时在官邸去世。
临终前,他再次留下遗嘱,希望国民“驱除残寇,再造中华,庶几世界和平,有所保障,人类幸福,得免摧残”。
这是丰子恺在抗战结束后创作的漫画“炮弹做花瓶”。抗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后,人们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和平。
和平民主建国,已成为中国压倒一切的意志和要求。
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东门外机场,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由赫尔利、张治中陪同登上了飞机,摄影师和作家方纪都捕捉到了这个经典的瞬间:
“主席伟岸的身影,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着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地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
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人们蜂拥而至,争相目睹这位中共领袖的风采。一位记者描述说:“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的,这是他的新装。”
《大公报》发表社论说,毛泽东、蒋介石“于国家大胜之日,一旦重新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
当白修德从东京湾回到重庆时,国共谈判已进行了十天。他注意到:“我在重庆的最后几天里,接到的最后一条消息看起来是特别能说明问题的。毛和蒋的谈判陷入了僵局。我们已经开始用我们的飞机空运蒋的部队到沿海和华北城市”。
9月18日,白修德飞离重庆,结束了他在中国近七年的岁月。
国共谈判持续了43天,两党最高领导人频繁会晤,中国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陪都重庆已临近尽头。
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协定提出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来到。国共双方一致认为,必须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基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10月11日上午9点,毛泽东离开重庆。临走前,他对记者说“中国的问题是可以乐观的。困难是有的,不过困难都可以克服”。
1946年5月5日,南京各界人士5千余人,在中山陵举行国都还都典礼。
国民政府将一纸《还都令》留给了历史:
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古称天府,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奕叶不磨灭。
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并未带来和平,而是大量向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增兵。三年解放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共产党节节胜利,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到美国后的白修德,继续撰写他在中国的见闻,1946年,他与贾安娜合作完成了著作:《中国的惊雷》!准确地预判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治走向。
韩灿如再次见到这张照片时,是在六十多年后。现在102岁的他生活在重庆忠县,安享晚年。
他年轻时见到的滚滚长江,而今是一片平静的湖面。
来源 | 纪录片大后方公众号等
关注重庆娱乐汇回复数字看全文
【回复1】《大后方》全集
【回复2】《中国远征军》全集
【回复3】《航拍中国》全集
【回复4】《少林功夫》全集
【回复5】《大国工匠》全集
【回复6】《名妓贿赂案》全集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重庆娱乐汇
微信号:cq139832444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