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豆瓣社区三条不靠谱的“理财定律”-理财V时代

作者: admin  发布: 2016-11-11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659次

三条不靠谱的“理财定律”-理财V时代

一:家庭资产配置“4321法则”
? 所谓“4321法则”是我们常说的家庭收入配置法,将40%的收入用于房产和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最后10%用于保险。在不少理财师给出的家庭理财建议中,我们总能寻觅到“4321法则”的身影,但这种资产配置法真的百试百灵吗?
案例
小胡是社会新鲜人,刚刚工作不到1年时间,月收入3700元。当他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理财经理建议他根据“4321 法则”来进行财务规划,建议他每月的开支不高于1100元,并且建议他购买保险,年保费可在4000 元左右。这让他很困惑方程式驾校。
“因为本来收入就不高,房租要花费800元,再加上饮食、购物,每月花销至少2500元,怎么算都没法控制在1100元以内。再说保险,我不是不想买,可是现在连积蓄都没有,哪还有心思买保险,一年花4000元买保险,对我来说太多了些龙儿别传。”小胡不明白,这“4321 法则”听来很有道理,怎么到自己身上就不对了呢?
点评 资产配置要因人而异
做数学题有标准答案,可理财却不同。硬要给收入配置定个“统一标准”,结果只会是“穿着汗衫戴棉帽”——不合适。
尽管“4321 法则”被普遍用于理财规划中,但千篇一律的建议并不科学。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配置时应当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现在很多理财师在做理财规划时,都会直接套用“4321 法则”来给出建议,这样做其实忽视了不同家庭间的差异,最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家庭年收入100万元,资产积累(包括房产、金融资产等)数千万元,那么根据“4321法则”,他们需要把收入的20%即20万元放在银行做存款以备不时之需,而每年要花费10万元保费购买保险,可是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合理。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虽然需要准备应急储备金,金额可能也不低,但占收入的比重无需20%那么多。同时,在保险规划时,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考虑。我们常说,保险是为了堵住财务漏洞,如果你已有的资产完全可以覆盖身故、疾病、养老带来的隐忧,那就无需花太多保费了。
反之,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三四千元的月收入中仅仅只能花费30%作为日常开支显然不够,单是房租这一项开支可能就占到收入的20%~40% 。而这一阶段,要求其花10%的收入买保险就有些强人所难。
又比如退休一族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期”,从追求财富步入享受财富的阶段,这种时候退休收入和积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旅游医疗开支等方面,若要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凭祥天气预报,可能会违背老年人求稳的心理。而买保险方面,由于年龄偏大,费率相对较高,也未必合适。况且,保险为的是防范财务风险,既然已经退休,收入降低,资产也已有一定积累,风险可能造成的财务危机概率较低窒命写真,投保的意义自然不如中年时那么大。
实际上,“4321法则”是给了大家一个理财的指引和参考风广陌,以投资、消费、存款、保障来构建收放自如的收入分配方法。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各项的比例应该是浮动的,生搬硬套不可取。
三:股票投资“80定律”
? 所谓“80定律”,其实是股票投资占比的一个法则邪少魅天下。指的是个人资产中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等于80减去自己的年龄网游快车。比如30岁时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可占比50%,40岁时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比40%为宜。那么,实际生活中,这一法则是否真的能让投资效果更好呢?
案例
“好郁闷,别人的股票老是涨,我买什么跌什么。”钱先生最近很揪心,眼看同事买的股票个个飘红,可自己账户里还是一片绿油油恋狱月狂病,本以为找到了理财妙招,没想到反而亏了。
其实,钱先生是个股市新手,股龄不过半年,触动他买股票的就是这条“80定律”。第一次接触这条定律,钱先生觉得很有道理,想想自己不过30出头,是应该激进一点理财,于是拿出一半存款开始炒股。没想到,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宝缇嘉官网,刚刚投入的10万元资金转眼间缩水后不到9万元。
钱先生感叹,自己完全不是炒股的材料,每天盯着盘面不说,豆瓣社区要下手时下不了手,错过的都是机会,真下手了又要后悔。“我觉得还是理财产品适合我,真要一直炒股,心理压力太大了。”钱先生有些困惑,是不是理财一定要遵守“80定律”?
点评 “定律”都是死的
应该说,“80定律”的投资理念符合大部分人伴随年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年轻时比较激进八宝拨云散,寻求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转为稳健至上,不求高收益妖魔军火商,但求安全、低风险。所以,这条定律提示的是投资者对风险的把控。
不过,在运用这一定律时,投资者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一是把定律中的比例认定为“标准值”,死板地根据年龄来做股票投资,每年递减1%。二是一味迎合定律,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明明应该求稳的太过积极,明明有能力多投资一些在股市的,却又放不开手脚。三是忽视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无法承受股市波动的压力,也要硬着头皮操作。
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80定律”传递的是风险把控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对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适用。30岁的人并不是一定要把所有资产的50%投资于股票,而70岁的老人,也未必还需要投资10%资产的股票。
而且,随着房产价格的上涨,要落实“80定律”显然不太可能。因为房产在家庭资产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50%以上,甚至80%、90%的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把“80减去年龄”的资产比例投资于股票?只能说,在金融资产的范围内,这种算法还有些操作性。
另外,理财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更是为了增加生活的质量。如果因为投资股市而产生心理压力,理财就成为一种负担,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对性格比较保守、偏好稳妥的投资者来说,选择股票投资就可能与内心背离吕稚。即便年纪较轻,也不必将高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资金投入股市岳麓小说网。而对偏好激进的投资者来说,可能年龄到50岁、60岁了,也愿意积极参与股市,不甘心只投入30%、20%的资产。
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 ?“一筐子鸡蛋,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地方,万一你不小心打碎其中一篮,你至少不会全部都损失”。鸡蛋和篮子,这个投资界最著名的比喻来源于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马克维茨。推及至投资领域,即不要将全部资金投放在同一个项目上,而是要投放到不同的领域,这样的话付小芳,即使某一项目失败,其他项目还可能盈利,从而降低完全破产的风险极道学园。
但在实际投资配置的过程中,真把资产“切”得粉碎,投入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产品里面,也未必是件好事。
案例
在通讯公司工作的小张是个职场新人,工作满一年积攒下自己“第一桶金”的他决定投资股市,谋取工资以外的资产性收入。为了分散风险新疆吆喝,小张按网络或朋友的推荐买入14只股票进行投资。明明总共才3万元的资金,却天天在这14只股票间忙得眼花缭乱,经常是紧盯了这个忽视了那个,不是错过了最佳卖出机会,就是手忙脚乱错抛了“黑马”。好不容易卖出了一只股票,再回过来看其他股票,却已一下跌去不少。在忙碌了几个月后冠县信息港,小张一算总账马赛飞,大盘涨得多,自己却反而亏了500多元。
无独有偶,上海市民徐先生也在“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投资战役”中铩羽而归。原来,有数十年股市投资经验的徐先生常年投资股票,金熙秀擅长短线操作,战绩也一直保持得不错。今年初,在朋友一番“要将资产配置到不同领域”的鼓动下,徐先生将自己的一半资金投放到了期货投资领域,但由于对期货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投资经验,徐先生最初选投资品种,只看涨跌,涨得快的就追涨,跌得快的就杀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仅仅数月就亏损近5万元。同时,由于需要在期货和股市盘面中来回切换,兼顾不暇的徐先生还错失不少股市中的短线操作良机,总体收益惨遭“滑铁卢”。
点评 把“鸡蛋”放在正确的“篮子”里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小张的资金不多,却分散持有了十多只自己一知半解的股票,如此撒网式的大面积出击,大幅度地分散精力和资金只会弱化投资效益。而徐先生为了所谓“分散投资”,贸然将资产投入自己缺乏基本认识的期货领域,自然也很难有获益。
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人的资金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投资者首先应理性分析市场有多少合适的“篮子”,自己熟悉的能评估的“篮子”又有哪几个,盲目地进入不熟悉的投资市场只能增加风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自己有多少“蛋”。只有资产达到一定规模,为分散风险考虑,进行不同的投资配置才有意义,在本金较少的情况下,“为配置而配置”则没有必要。
最后,套用巴菲特提出的“能力圈”概念:“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篮子”)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企业的专家张殊凡,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企业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